2022年12月17日,由华南农业大学主办、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非遗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设计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设计学科建设论坛”在广州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非遗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设计”,会议共邀请了来自全球,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地区10余位学者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精彩演讲,吸引了1000余人相聚云端,共享学术盛宴。
学术主持开场
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在全球范围内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对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非常重要,可为当代设计提供宽阔的思路。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各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生态设计是为减少产品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通过设计参与生态系统的修复,最终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更加多元、开放的设计学科,推动国内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助力生态设计融入生态文明战略,华南农业大学拟定于2022年12月17日—18日,在线上举办“非遗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设计国际学术会议暨设计学科建设论坛”。论坛以“非遗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设计”为主题,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球非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创新设计、发展与交流,并探讨、推广生态设计策略与方法,为设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新视野。本次论坛会议获得了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副校长杨运东的大力支持,得到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红斌研究员、艺术学院院长金惠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艳河副教授的亲力策划和指导,获得同行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多个省直辖市兄弟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专业主任、系主任一线骨干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搭建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与全国同仁共议“非遗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设计”的未来发展。
主办方领导致辞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副校长杨运东:详细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沿革,并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非遗数字化创新与生态设计”论坛与我校建设成为农业特色一流大学目标与内涵不谋而合,用艺术的力量推动国内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提高,同时也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带来思考和创新,他强调学术交流是促进学科交流学科发展的重要路径,希望此次会议能带来更多的思想碰撞,引领学术潮流。
陈汗青,二级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汗青艺术馆馆长、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陈汗青教授作了题为《生态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学科建设的思考》的主题演讲,讲述了“生态设计”体系的特征,表示生态设计是推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活力的一种模式,在生产、生活、生意的创新实践中逐渐迭代升级,构建全新的活力业态,賦能乡村振兴的强大推进器。是华农大聚焦特色优势助力学科建设必由之路。在演讲中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切入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案例,将乡村与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生命体,两者间彼此提供生命内在所需要的养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乡村活力体系的基基础,发现隐含在日常生活中未被满足的矛盾与需要,既是向题也是设计的“活力因子”。
彭凡珂,南澳大学教授级领导(Professorial Lead)和企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大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首领地工艺家协会的董事会成员、华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彭凡珂教授作了题为《澳大利亚交互式和虚拟环境研究中心》的演讲,她介绍了所在院校的背景,分享了澳大利亚交互式与虚拟环境研究中心当下关注及进行的研究项目,并通过国际前沿的交互式系统和机器学习等关注方向来探索国际前沿艺术表达,对我们学院未来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植田憲,日本国立千葉大学工学研究科设计科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千葉大学设计研究所(DRI: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所长,设计文化与地区振兴研究领域专家
植田憲教授向大家阐述了关于生活文化创生的设计理念Bricolage这一词的来源以及含义,并详细介绍了《野性的思考》一书中Bricolage的设计理念如何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启示大家不断地观察、研究和理解所处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植田憲教授强调应基于Bricolage式的丰富交流,提高社会活性化程度,构建出多样化富有地区特色的生活设计。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通过Bricolage的生活方式获取各类生活信息有着指导性作用。
孙守迁,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代尔夫特(Delft)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院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浙江省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孙守迁教授分享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非遗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三元融合创新设计之路。以非遗数字化的项目为我们展示非遗数字化如何更好地发展。并分享了浙江大学未来实验室的基本建设情况与研究方向(智能设计、人机融合、未来媒体、绿色设计)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激活本校的非遗数字化实践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詹秦川,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原院长、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视觉传达设计负责人,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负责人、陕西丝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陕西省工业设计中心主任。
詹秦川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陕西科技大学在非遗文化传承上的经验,从探寻、活化,创生几个方面,他的团队围绕非遗专题进行调研,并将非遗文化结合产业,把非遗精华融合到设计中,在产业中进行活化。詹教授还分享了陕西科技大学如何依托地域属性“创生”非遗文化,如建设非遗工坊等工作。詹教授把非遗与旅游、教育、设计、产业等结合,对于我们在非遗文化上的课程设计有很好的参考启迪。
卢世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委员、全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国家创新创业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
卢世主教授作了题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设计创新》的演讲,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设计创新》这一国家基金项目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汇报,从国家文化公园的逻辑和源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高虎脑战役遗址保护利用、以及国家文化公园的革命文物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革命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进行分享。这些项目上的经验分享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样本。
金惠,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时装艺术委员会委员,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理事,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广东时尚推动大奖、广州创新英雄等荣誉称号。
金惠教授作了题为《非遗香云纱设计中虚实转换的实践路径》的演讲,介绍了自己非遗文化香云纱在近年来的实践研究与突破,并分享了团队近年来与网易、腾讯合作的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项目,应用香云纱与游戏进行跨界融合,达到两者间相互赋能的作用。除了提高经济效益外,也提高了游戏的审美品位。通过团队的设计和推广,大大扩大了香云纱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为各大院校在非遗元素的创新实践路径提供了思路。
冯信群,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美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副主席,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冯信群教授作了题为《美在乡村——艺术乡建人才培养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从开放性实践课程——设计大赛、开放性课题——联合毕业设计、当地艺术创作展览——5G乡村生活美学馆,三部分进行分享,依托“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大赛搭建起青年乡村设计实践平台,做到重在需求上,实在成果上,站在国家社会高度,利用一切设计优秀成果,惠及人类的设计创新事业。同时冯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近年艺术作品,为我们呈现如何用艺术感知乡间自然的独特审美趣味,提出在田野考察、艺术交流和在地创作的程中感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和环境之美,倡导艺术身体力行的艺术创造,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把“美丽中国”的设计创新画在祖国的大地上。
吕杰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工业设计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设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曾任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政府“科技特派员”、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吕杰峰教授作了题为《面向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创新设计》的演讲,阐述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社会、经济危机,并在各个方面探索设计可以为生态做什么,阐述了多种可持续性创新设计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他相信未来有更多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会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会有更多形态的可持续设计出现。
吴洪,深圳大学前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艺委会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吴洪教授作了题为《世界时尚的中国与中国民族的时尚》的演讲,由展览引申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符号的传播层面,应当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中国主题已成为世界时尚的中心话语,中国的灵魂在民族情怀,他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问题的思考,并用视觉材料分享了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的实际案例,表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程,中国的设计目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未来我们如何更好地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实践有非常大的启发。
沈康,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设计学科带头人。
沈康教授作了题为《艺术创生,乡创赋能—乡土文化生态的重塑》的主题报告,提出艺术和设计创新不再仅仅指向“造物”,而是成为“策略性”力量,他结合了团队为乡村服务的各个设计研究案例,展示艺术设计服务于乡村的各种方式。这种艺术设计研究更好地激活了乡村的活力,拉动成长空间,将广大的乡村、田野转化为汇聚特色和创造力的新空间。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命题。为我们未来以艺术介入乡村的思考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肖毅强,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可持续与气候设计研究所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设计科学实验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南方建筑》杂志副主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肖毅强教授作了题为《相向城乡—可持续生态设计思考》的专题演讲,他结合团队在亚洲弹性设计竞赛中获奖案例进行分享,探讨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整合创新、技术进步促进人工系统与自然作用协同、生态价值作为建成环境的核心价值,城乡的相互学习等,致力于探索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生态价所分享的创作实践案例为我们未来的设计思考提供了重要意义。
贺景卫,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
贺景卫教授作了题为《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申报》的演讲,详细介绍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情况,新的学科目录(2022年)从学科建设层面提供经验指导,分享了在选题、撰写要求、参考文献上这几方面的科研项目申报经验,做出了详细的归纳。贺教授的分享为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以及申报科研项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院校项目申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会议最后,金惠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交流会议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指出此次学术论坛是同行专家、青年才俊相聚一堂各抒己见的学术盛会,对于拓展非遗数字化创新研究、促进各个研究方向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各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加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生态设计,激活非遗数字化实践,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此次学术论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深化了生态设计方向的研究,对于推动非遗数字化创新研究的蓬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