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至19日,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杨翠钰老师、谢雪君老师以及传媒系李凡老师带领乡村文化创意团队与华农艺术队,来到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开展系统性、多层次的瑶族服饰文化调研。团队精心规划路线,重点考察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在连南瑶族博物馆,系统梳理瑶族服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深入千年瑶寨,调研排瑶支系的服饰特色及其在节庆活动中的应用;走访油岭瑶寨,记录排瑶支系独特的建筑特色。通过这种“馆藏研究-支系对比-技艺记录”的立体调研模式,团队实现了对瑶族不同支系服饰文化的多方位把握,为后续的文创开发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探访瑶族博物馆:解码千年文化基因
7月18日早上,团队首站抵达连南瑶族博物馆。在馆内,通过文物展陈、图文资料和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团队系统梳理了瑶族的起源与迁徙历史,深入了解了瑶族的语言体系、社会组织结构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游耕迁徙,奋斗不止。“南岭无山不有瑶”,山是生命所依、灵魂所在。瑶族守望大山,依山而居,在严酷的环境中创造了辉煌独特的民族文化。全世界瑶族人口共有430多万,主要分布于亚洲、欧美的八个国家。四大支系特点纷呈,多姿多彩。通过展示瑶族源流、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习俗信仰,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展现瑶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努力打造瑶族与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搭建非遗传承新平台
参观结束后,团队在连南瑶族博物馆举行授牌仪式,正式确立该馆为华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
这一合作标志着高校与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深度联动:博物馆为师生提供长期调研平台;团队将瑶族扎染、银饰锻造等传统工艺融入课程实践,并通过学术研究赋能非遗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建设注入动力。基地的成立是“非遗进课堂”的实质性突破,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发特色工作坊,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
沉浸式瑶族风情民俗:触摸活态文化脉搏
7月18日,团队深入千年瑶寨,参加了千年瑶寨的火把巡游活动。这一活动集驱邪祈福、农耕庆典、歌舞展演于一体,师生们与当地民众同跳长鼓舞,对唱瑶歌,参与火把巡游,亲身体验了瑶族文化的感染力。在晚上的火把巡演中,瑶寨热闹的气氛在这一刻迸发,大家跟着鼓声,手举火把,从瑶寨最高处盘王古庙出发,向下巡游,载歌载舞。
田野访谈:聆听最真实的民族声音
7月19日上午,师生分组对瑶寨手工艺人、歌师及普通村民进行深度访谈,记录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口述史,并收集第一手影像资料。
采访过程中,在瑶族博物馆工作的阿叔回忆着几十年前瑶族服饰的制作方式。“我们以前的衣服都是自己织布、染布,我老伴手巧,会在上面绣花样,又耐磨又好看。”通过谈话了解到,瑶族小孩会在学校学习舞蹈,以及排练长鼓舞,这是瑶族教育的独特之处。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还遇到当地阿姨展示正在缝制的围裙,仅仅是这一小片就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瑶寨女儿的嫁妆均由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这是每位瑶族女性必学且沿用一生的技能。团队从中意识到,设计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责任。
从石板路到飞檐角:一个瑶寨的空间叙事
7月19日下午,团队前往油岭瑶寨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该地建筑以依山而建的青砖木质吊脚楼为特色,层层叠叠的阶梯式布局完美适应山地地形。房屋采用飞檐翘角、青砖灰瓦的传统样式,底层石砌、上层木柱的“半悬空”结构兼具防潮功能。寨内纵横交错的石板巷道如迷宫般连接各家,部分民居保留干栏式特点,下层储物上层居住。这些完全采用本地木材、青砖和鹅卵石建造的房屋,历经风雨仍保存较为完好,不仅展现了瑶族精湛的建筑智慧,更成为八排瑶文化的活态见证,其独特的层叠景观和民族风格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
调研结束时,团队成员们带着沉甸甸的资料与满满的感动踏上归途。车窗外,瑶寨的轮廓渐渐远去,但那些灵动的丝线、古老的纹样,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这场探寻之旅,不仅解锁了瑶族服饰的文化密码,更开启了一段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征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瑶寨霓裳正编织出属于新时代的文化传奇。此次调研不仅为瑶族服饰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更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可能。未来,团队计划将瑶族纹样、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IP转化。此次活动亦架起了高校与民族地区合作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助力瑶族服饰从“深闺瑰宝”走向“大众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