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e个朋友”网络思政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网络育人类项目要求,构建“1+1”工作格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学院全媒体工作室)。通过“内容创新—平台矩阵—机制保障—成效转化”四维路径,形成“可视化思政教育”模式,累计产出系列短视频作品200余部,抖音平台粉丝超8000人,获赞20万+,视频号播放量破100万次,培育具备短视频创作与农业传播能力的新农科人才300余人,发表相关论文2篇,获省级以上奖项5项,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广度覆盖、深度引领、效度提升”,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与问题挑战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亿,高校学生群体是相关应用的核心受众。短视频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平台和娱乐阵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有深刻的价值意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三大痛点:载体单一化(以文字、图片为主)、话语隔阂化(官方表达与青年语境脱节,学生主动参与度不足)、成效碎片化(线上线下教育割裂,思政内容触达率低)。为此,工作室立足新农科特色,以短视频为突破口,探索“思政内容年轻化表达、教育过程可视化呈现、育人成效精准化落地”的创新路径,破解网络思政教育“入眼入耳易,入脑入心难”的困境。扩大短视频领域思政教育覆盖面,实现以短视频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创建网络育人品牌。
(二)核心机制构建
1.“双螺旋”育人模式
融合“学科专业+思政教育”,构建“1名主持人+1个指导教师团队+N名学生骨干+X个创作团队”的梯级队伍。教师团队涵盖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农科思政等领域,持有网络舆情分析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学生骨干来自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环境设计等专业,形成“专业指导+创意执行+技术支撑”的协同链条。
2.“三维”平台矩阵
主阵地:学院官方抖音号、视频号,聚焦思政教育与农科特色内容;
辅助渠道:通过公众号、小红书等实现短视频二次传播;
线下延伸:启林南思创园、启林北一站式社区服务点、启林北学生社区400㎡“艺创园”工作室等,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沉淀”的闭环。
3.“四级”保障体系
组织保障:成立网络思政功能型党支部,将党建工作嵌入内容审核环节;
制度保障:制定内容创作规范、学生团队激励办法;
资源保障:学校年均投入3万元专项经费,配备4间固定办公室、非线性剪辑实验室及无人机、单反等专业设备10余台(套);
评估保障:建立“传播力+影响力+育人实效”三维评价指标,定期分析平台数据,动态优化内容方向。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以"e"为核心,以短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构建网络育人立方体,打造“农”味浓郁的网络育人品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话语形成大学生的知心陪伴圈、创意朋友圈、成长同盟圈。创新“八维赋能,e心育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
e心为生: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打造"一人一策"精准网络思政体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个朋友";
e网情深:开发小红书等新平台账号,更新打造系列微视频课程专栏;
e艺生辉:实施"乡土美学网络复兴计划",将乡村振兴、岭南文化等转化为数字艺术视频作品;
e辨清浊:创建"朋友雷达"舆情净化系统,运用大数据及AI等识别网络风险;
e路相伴:在易班等平台建设教师工作室课群,将教师视频微课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形成华农学子的专属精神家园;
e益双赢:建立"思政数字素养提升工坊",培育既能创作网络视频作品,又能提升工作技能,还能产出网络思政理论成果的复合型队伍;
e驿暖心:开设"心灵盲盒"情感支持平台,成为大学生的网络驿站;
e熠星光:打造校园IP,形成"农艺知识网络化、思政教育场景化"的示范品牌。
(一)内容创新:打造“农味”思政IP集群
1.主题设计“三贴近”
贴近专业:结合华南农业大学农科特色以及艺术学院专业特色,制作微课堂、纪录片等内容,将专业和科普知识转化为“3分钟知识点”。
贴近生活:推出《鹏课》等短视频专栏,解答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累计推送50余期。
贴近热点:紧扣乡村振兴、校庆等节点,记录学生团队直播助农、乡村墙绘等实践过程。
2.表达形式“可视化”革新
语言风格:注重使用朗朗上口的网言网语、生动丰富的视频内容以及接地气的大众语言,采用“网言网语+学科术语”混搭,增强内容亲和力,更能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和追随,更容易产生情感认同、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可。
呈现方式:融合动画、Vlog、情景剧等,通过多种形式形式展现当代青年学生风采。在集中推送优秀作品时,以入脑入心的图、文、音、频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达到筑牢高校短视频媒体平台意识形态阵地的目的。比如,在开展校园活动时,以往的方式往往是进行新闻稿、推文报道,但现在报道时多采用短视频的方式报道,画面丰富详实且具有沉浸式体验感,同时文字简洁剧透冲击力,从而达到比新闻稿和推文报道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平台运营:构建“精准触达”传播网络
1.分众化运营策略
抖音号侧重趣味引导,如“广东高校大学生时装周”系列等内容;视频号聚焦校园文化,结合校园镜头与青年访谈等内容;小红书开发“农艺美学”,将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
2.互动设计“强参与”
话题挑战:发起青年感兴趣的话题,征集学生创意视频,评选优秀设计作品等;
直播互动:开展“全国三冠王华农男篮凯旋欢迎仪式”等直播11场,累计观看人次超20万;
反馈闭环:通过“评论区留言+私信收集”建立学生需求清单,针对“考研焦虑”“实习选择”等高频问题,制作定制化视频内容。
(三)队伍培育:构建“实践育人”成长链条
1.“三阶”能力培养
基础培训:开设“广东高校大学生新媒体训练营”,邀请中山大学专业教授、一线媒体工作者等专题讲授脚本撰写、拍摄实操、镜头语言等技能,覆盖全省60余所高校;
实战锻炼:学生团队参与学校招生宣传片、115周年校庆晚会等大型项目制作,累计产出作品100余部;
成果转化:与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合作,组织学生赴河源、云浮等地开展“短视频助农”实践,制作《南国桃源》《新港开渔节》等推广视频,带动当地特产线上销量增长。学生作品获广东省高校网络媒体展示节奖项5项以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多个奖项,学生作品《了不起的“少年”》获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并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成短视频进行全国展播。
2.“双导师”指导机制
为学生团队配备“专业导师+思政导师”:专业导师(如艺术学院传媒系赵娜教师等)负责技术指导,思政导师(如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费思迎老师、艺术学院学工办主任刘志鹏老师等)负责价值引领。
(四)育人成效:实现“四维提升”
1.思想引领成效
作品累计覆盖学生10万余人次,通过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通过短视频更理解乡村振兴的意义”,部分视频被纳入学校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库,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必修内容。
2.人才培养成效
累计培育具备短视频创作与农业传播能力的学生100余人,其中有的被保研攻读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有的进入南方报业等媒体单位就业,有的自主创业成立新媒体工作室。
3.学术研究成效
发表《全媒体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转型路径实践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浅析高校抖音短视频的运营创作路径》、《中国短视频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短视频创意初探》等论文5篇。主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园艺学科创新人才的互联网职业技能培养》、《融媒体背景下的广州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与策略创新研究》、《短视频赋能构建全方位网络育人格局》等多项科研项目。
4.社会影响力
工作室作品被广东共青团视频号、学习强国、南方Plus、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或报道10余次。
三、经验启示
(一)关键成功要素
1.定位精准:以“朋友”身份构建情感共鸣
摒弃传统思政教育“说教式”表达,以“e个朋友”为品牌定位,通过“盲盒互动”“话题征集”等方式收集学生需求,用“同龄人视角”创作内容。例如,《听你的?听我的?》视频以学生视角,通过访谈形式呈现,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形成“学生敢说、老师善听”的良性互动。
2.特色鲜明: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内容竞争力
立足学校农业特色,挖掘丁颖院士精神、岭南农业文化等独特资源,制作纪实短视频,形成既有“农味”又有“艺味”IP差异化优势。
3.长效机制:构建“创作—实践—就业”生态闭环
通过“课程学分认定+实习推荐+项目孵化”激励学生参与,将短视频创作纳入《新媒体实务》、《创新创业》等课程实践环节,与企业合作开设“助农短视频创作”实习岗位,实现“学习—实践—就业”无缝衔接。
(二)未来深化方向
技术赋能:引入AI虚拟技术,开发辅导员个人智能体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互动。
区域辐射:联合校内多个平台成立“短视频育人联盟”、共享内容资源,面向全省思政工作者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开展全省大学生视频制作大赛。
理论深化:构建网络育人理论模型,深入探讨网络视频在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新运用、新趋势,积极争取获得1-2项校级以上课题立项,并基于此开展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篇,为同类高校提供借鉴。
典型案例: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工作案例,完成网络视频创作的研究报告,并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改进措施。
成果转化:面向全校师生在演播室进行网络视频作品展示,汇集视频作品制作视频集。打造多个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运用视频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进行宣传推广。
(华南农业大学,刘志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