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在院楼603演播厅举办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动画创作方法”的专题讲座。动画系主任涂先智、副主任辛珏、影视动画教研室主任王柯、数字影像教研室主任李雷鸣、教师代表吴祝元、苏珊珊等老师出席活动。
讲座伊始,涂先智及专业教师代表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学生工作室建设情况。辛珏向每位新生发放了《华农动画人》手册,帮助大家系统了解华农动画的教学特色与课程体系。学生工作室代表吾楼动力影视动画工作室第21代负责人韦嘉羿、甲克虫数码影像工作室第20代负责人陈昭君、星璇创梦数字文娱工作室第1代负责人何沛颖、燃核数字文娱工作室初创负责人李康,依次介绍了各自工作室的发展历程与近期创作成果,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团队实践,在合作中探索动画创作新方法。

随后,涂先智主持并作了题为“从劳动外包到算法外包:人工智能时代的动画创作方法变革”的专题报告。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画创作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深层变革,探讨AI如何重塑动画的生产方式、创作逻辑与产业生态。她指出,人工智能的介入不仅提升了创作效率,更推动动画创作方法从“劳动外包”向“算法外包”转型。 同时,她呼吁创作者在拥抱新技术的过程中,坚持原创精神与人文表达,守住动画艺术的思想温度与情感根基。

研究生张永婕、本科生钟德轩与曾志民团队、陈海涛团队先后结合各自的创作实践进行了主题分享与案例展示。张永婕结合自身创作实践,作了题为《从原创角色到智能动画的技术新路径——以“百合佼佼”为例》的案例分享。她以江门开平市百合镇文旅IP“百合佼佼”为研究对象,展示了AI技术在原创角色设计、实拍与三维动画生成及叙事扩展中的创新应用,为地方文化数字化转译提供了新思路。钟德轩、曾志民团队分享了原创动画IP案例《小松淼》,并以“人工智能辅助下的系列短片创作全流程”为主题,分享了从角色设定、分镜脚本到动作生成的AI协同创作全过程,探索了AI与人工创作相结合的多样可能。陈海涛团队带来了实验动画短片《镜承施孤意》的AI动画创作案例汇报,从视觉语言、情感生成与叙事逻辑三方面阐释了AI在艺术化表达中的潜能与挑战,呈现了青年创作者的探索精神与技术敏感度。



本次讲座与案例汇报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维交流平台,既展示了AI技术在动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也体现了艺术学院在数智时代主动拥抱技术革新的教学理念。活动作为《影视动画联合作业》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思考动画创作的新路径与新方法,推动学科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