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大讲坛:丝语·学生成长论坛”第17期在学院501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松,以《个体探索与时代对话》为题,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视野的学术分享。

讲座伊始,王小松教授从自己的德国留学经历谈起,回顾了在跨文化语境中对形式与观念的持续探索。他通过具体创作案例,分享了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建立自我艺术语言,如何在对话与碰撞中重新理解“他者”与“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他强调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与独立判断力,指出个体经验在时代大背景中的独特价值。
随后的分享转入回国任教后的身份转换。王小松教授结合自身在高校的教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实验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研究的融合路径。他认为,艺术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法训练,而应成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构建知识结构与培养批判精神的重要场域。在谈到教学方法时,他鼓励同学们在创作中不断提问,将个人感受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作品成为与时代对话的媒介。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王小松教授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以及策划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经历为核心案例,系统梳理了策展工作中“学术研究—展览叙事—公众沟通”的内在逻辑。他指出,当代策展已不再是单纯的展览组织,而是一种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并行推进的工作方式,需要策展人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敏锐的时代洞察,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觉。
最后,王小松教授回到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层面,围绕“传统与当代如何共生”展开思考。他从材料语言、图像结构与文化符号的再阐释等方面,分享了自身在创作中对中国艺术传统资源的再理解与再激活,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中坚持文化立场的重要性,鼓励年轻艺术工作者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找面向当下与未来的表达方式。
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们围绕艺术创作路径规划、留学经历选择、作品与学术之间的平衡、如何处理现实关怀与形式创新的关系等问题踊跃提问。王小松教授耐心细致地予以回应,并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提出了具有实践指向性的建议,现场气氛热烈而深入。
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搭建了与学界前沿学者面对面交流的高端平台,也在启发学生个体探索的同时,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在时代语境中定位自我、回应现实。讲座有效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对激发跨学科研究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专业素养、推动学院相关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